
📸 一、光學產業的崛起:從相機到智慧世界
光學元件產業起源於傳統相機、望遠鏡與顯微鏡的精密製造,
長期以來維持穩定成長。
長期以來維持穩定成長。
然而,2000年後數位相機與影像手機的爆發,
讓光學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高峰。
讓光學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高峰。
智慧手機不只改變了人們的拍照習慣,更催生了「光學革命」:
每一次鏡頭升級、像素提升、夜拍改善,背後都是光學科技的突破。
每一次鏡頭升級、像素提升、夜拍改善,背後都是光學科技的突破。
如今,光學產業的應用早已超越相機範疇,
擴展至車載鏡頭、無人機、AR/VR與安防監控等領域。
擴展至車載鏡頭、無人機、AR/VR與安防監控等領域。
預估未來數年內,全球光學市場仍將保持穩定成長動能。
🔍 二、塑膠與玻璃鏡片:硬與軟的競爭
光學鏡片是整個產業的核心組件之一。
其材質大致可分為兩種:玻璃鏡片與塑膠鏡片。
其材質大致可分為兩種:玻璃鏡片與塑膠鏡片。
💎 玻璃鏡片
以機械研磨方式製作,擁有高硬度、耐熱與優異光學穩定性。
常見於相機、投影機與車用鏡頭中。
代表廠商:亞光、今國光、佳凌等。
常見於相機、投影機與車用鏡頭中。
代表廠商:亞光、今國光、佳凌等。
🧴 塑膠鏡片
採射出成型生產,重量輕、可量產且成本較低。
是手機鏡頭普及的關鍵技術。
代表廠商:大立光、玉晶光等。
是手機鏡頭普及的關鍵技術。
代表廠商:大立光、玉晶光等。
📊 競爭關鍵:
塑膠鏡片的競爭力取決於「模仁精度」——也就是射出模具的微細結構,
這是決定光學清晰度與產能良率的技術門檻。
塑膠鏡片的競爭力取決於「模仁精度」——也就是射出模具的微細結構,
這是決定光學清晰度與產能良率的技術門檻。
🚗 三、車用鏡頭:光學產業的下一個戰場
除了手機鏡頭,車載鏡頭(ADAS)正掀起新一波光學浪潮。
隨著自動駕駛與AI感測技術的進步,
車用光學產品需同時兼顧高解析、抗震與抗熱性能。
因此,多數車載鏡頭仍以玻璃鏡片為主。
車用光學產品需同時兼顧高解析、抗震與抗熱性能。
因此,多數車載鏡頭仍以玻璃鏡片為主。
玻璃鏡片可搭配非球面模造技術(Aspherical Glass Molding),
有效降低像差(Aberration)、色差與畸變,使影像更銳利。
有效降低像差(Aberration)、色差與畸變,使影像更銳利。
💡 關鍵技術挑戰:
- 投資金額高
- 模造量產難度大
- 精度要求高達微米級
儘管如此,車用鏡頭仍是光學廠商的重要成長動能,亞光、今國光等公司皆積極布局汽車影像市場。
🤖 四、CIS影像感測器:讓鏡頭「看見」的心臟
鏡頭能捕捉光,但CIS(CMOS Image Sensor)讓光轉換為數據。
它是每台相機與手機的「電子眼」。
它是每台相機與手機的「電子眼」。
🌍 全球市場格局
根據研調機構 Omdia 報告:
- SONY:全球市佔率達 51.6%,穩居龍頭。
- 三星電子:市佔率 15.6%,主攻高畫素手機與車載應用。
- 豪威科技(OmniVision):9.7%,已被中國韋爾股份併購。
- 安森美(On Semi):7%,聚焦車載影像感測。
- 格科微電子(GalaxyCore):4%,主攻中低階手機市場。
📈 市場趨勢
智慧手機CIS市場逐步成熟,
近年成長動能轉向車用CIS與AI視覺應用。
近年成長動能轉向車用CIS與AI視覺應用。
- 2023年全球CIS產值 約 185.6億美元(年減1.1%)。
- 車載CIS單價(ASP)約為手機CIS的3倍。
- 車載鏡頭與AI辨識應用將成未來成長引擎。
🌍 五、台灣的光學版圖:技術與整合兼具
產業環節 | 台灣代表企業 | 優勢 |
|---|---|---|
上游材料 | 聯一光電、崇越 | 高純度玻璃與模具技術 |
中游製造 | 大立光、玉晶光、亞光、今國光 | 精密鏡片研磨與射出成型 |
下游應用 | 群光、致伸 | 模組封裝與智慧感測整合 |
📍 台灣光學供應鏈結構完整,從材料 → 鏡片 → 模組一氣呵成,具備「高精度、彈性製造、快速反應」的全球競爭優勢。
💬 結語:從影像科技到智慧視界
光學產業正在迎接一場「視覺革命」。
AI、自駕車與智慧城市時代,讓鏡頭不再只是觀察世界,而是理解、學習、預測世界。
AI、自駕車與智慧城市時代,讓鏡頭不再只是觀察世界,而是理解、學習、預測世界。
光學不只是讓我們看得更清楚,
而是讓世界被更智慧地理解。
📍延伸閱讀

下一則 💡【LED產業總覽】從藍寶石到Micro LED:照亮半導體光電的下一個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