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頁岩油與深海石油加入競爭:挑戰「峰值石油」論
前言
「峰值石油」理論曾多次引發市場恐慌,認為全球石油將在某一時間點達到產量極限並逐漸枯竭。然而,美國頁岩油與深海石油的崛起,再次挑戰了這種悲觀的預測,也改變了國際能源格局。
美國龐大頁岩油資源
美國在科羅拉多、猶他與懷俄明州的油頁岩蘊藏,據估計約為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儲量的三倍。2016年,美國地質調查所(USGS)宣布在德州西部二疊紀盆地的沃夫坎普(Wolfcamp)頁岩層,發現可生產 200億桶石油 的頁岩油田,成為美國史上最大型的頁岩油蘊藏。該地區還蘊含 16兆立方呎天然氣 與 16億桶液態天然氣,顯示美國能源自主潛力驚人。
深海石油的再起
除了頁岩油,美國深海石油的開採潛能也逐漸被重視。川普總統於2017年簽署行政命令,重新開放大陸棚海域的石油開發。美國內政部估計,阿拉斯加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蘊藏量甚至可能超越德州傳統油田。
隨著深海鑽探技術成熟,2018年部分深海工程的營運成本已降至 每桶50美元 左右,遠低於過去普遍認為需要 100美元以上油價 才能維持的水準。這使得深海石油再次具備經濟可行性,也成為歐佩克(OPEC)控制油市的另一個挑戰。
技術進步與成本壓力
頁岩油能夠快速成長,仰賴的是 水力壓裂 與 水平鑽井技術。隨著技術進步,美國頁岩油的平均開採成本逐漸下降。不過,相較於傳統油井僅需 100萬美元 的開採成本,頁岩油井仍需 600至800萬美元,使得中小型公司難以承擔,只能依靠大型企業如 西方石油(Occidental Petroleum) 或 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 在全球布局。
峰值石油論的再思考
石油枯竭的預測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:從 第一次世界大戰、1970年代能源危機,到 2007-2008年油價飆升。然而事後事實證明,多數「峰值石油」的警告都過於悲觀。
- 當油價高昂,市場就出現石油短缺的預測;
- 當油價走低,這些預測便悄然消失。
實際上,近150年石油市場的主要特徵是 供過於求與價格低迷,短缺只是暫時現象。
政治與外交的影響
對石油短缺的恐懼,長期主導了各國的能源政策與外交策略:
- 英國曾為掌控波斯灣與美索不達米亞石油而出手;
- 美國在二戰後與沙烏地阿拉伯建立緊密合作,以防石油落入蘇聯勢力;
- 中東因石油而成為大國角力的舞台。
然而,頁岩油與深海石油的出現,正逐漸改變這些傳統的地緣政治格局,使美國逐步邁向 能源自主。
結論
「峰值石油」雖然從理論上無可避免,但歷史告訴我們,它往往過早被預測。隨著頁岩油與深海石油的加入,美國與全球的石油供應呈現新的彈性。未來挑戰在於:
- 如何平衡低油價與開採利潤;
- 如何面對非傳統能源的成本壓力;
- 以及如何在能源自主與環境永續之間找到平衡。
可以預見,石油市場的故事,仍將繼續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