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權結算要手續費嗎?
想把選擇權部位一路「放到結算」省麻煩?還是先自行平倉比較划算?這篇一次說清楚:結算日停交易時間、什麼情況會被收手續費與期交稅、怎麼速算稅額,以及常見地雷。
💡重點快看
- 結算日停止交易時間:台指相關到期契約,一般時段 08:45–13:30;結算日沒有盤後時段。
- 當沖(減半保證金)提醒:多數期貨商會在到期日 13:15 前結束當沖額度,避免逾時留倉風險(屬券商風控規範,非交易所統一規定)。
- 選擇權結算會不會收手續費?
- 價外(OTM):沒有履約價值 → 不參與結算 → 不收手續費、免期交稅。
- 價內(ITM):有履約價值 → 參與結算 → 收手續費 + 期交稅(稅率依對應期貨類別計算)。
- 稅怎麼算(台指/小台為例):到期以現金結算差價者,股價指數類稅率=十萬分之2(0.00002);小台速算法:結算價 ÷ 1000 = 稅額(元/口)。例如結算價 12,000 點 ⇒ 12 元。計算:12,000×50×0.00002=600,000×0.00002=12。
- 網路單還是人工單的手續費? 依你當初下新倉的通道認定:網路下單→網路手續費;人工下單→人工手續費
💡結算日的時間軸:為何 13:30 是關鍵?
台指期/選相關到期契約的最後交易日,一般時段到 13:30 即止,之後進入結算流程;該日不開放盤後時段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交易人會把平倉或轉倉動作鎖定在 13:30 之前完成。
延伸知識:台股指數類「最後結算價」是用結算日13:00(不含)到 13:25(含)的標的指數,加上最後一筆收盤指數**(合計 301 筆)做簡單算術平均。
💡什麼情況會「收」結算手續費與期交稅?
判斷邏輯超簡單——看有沒有履約價值:
- 價內(ITM):參與結算 ⇒ 要手續費與期交稅(稅按對應期貨類別)。
- 價外(OTM):不參與結算 ⇒ 不用手續費、也免期交稅。
💡期交稅怎麼算?(含速算法與舉例)
依交易所費率說明:到期以現金結算差價者,期交稅按「結算市場價格 × 契約乘數 ×(對應期貨稅率)」計;股價指數類的稅率是 十萬分之2(0.00002)。
- 小台(MTX)速算法:
稅額(元/口)=結算價 × 50 × 0.00002 = 結算價 ÷ 1000
例:結算價 12,000 → 12,000×50=600,000;600,000×0.00002=12 元。
註:選擇權在到期前買賣,期交稅是按「權利金金額 × 稅率(0.001)」計;但到期結算改按上面的「對應期貨稅率」機制。
💡手續費算「網路單」還是「人工單」?
結算手續費的通道歸屬,通常依你當初下新倉的通道而定:
網路下單 → 網路手續費;人工下單 → 人工手續費
網路下單 → 網路手續費;人工下單 → 人工手續費
💡放到結算 vs. 自行平倉:怎麼選比較省?
給你一個實用決策框架:
- 部位已經價外
→ 放到結算通常最省(不收手續費、免期交稅)。 - 部位價內但僅「微幅價內」
→ 檢查「可能收益」是否小於「結算手續費+期交稅」。若不划算,買方可透過期貨商申請「放棄履約」(歐式自動履約機制下,買方得申請放棄;賣方無此選擇)。 - 價內幅度明顯
→ 通常先自行平倉較能掌控成本與滑價;或評估直接進結算的總成本(含稅)。(各券商費率不同,實作上仍需比較。)
💡常見情境速懂
Q:價平(ATM)怎麼辦?
台指選擇權為歐式,系統以結算價判斷是否價內/價外;價外與價平皆不參與結算,因此不收手續費、免期交稅。
台指選擇權為歐式,系統以結算價判斷是否價內/價外;價外與價平皆不參與結算,因此不收手續費、免期交稅。
Q:買方能不能不想履約?
可。買方價內若覺得「扣掉手續費+稅後」不划算,可經由券商申請放棄履約(交易所會在結算流程產生買方價內名冊,買方得申請放棄)。台灣期貨交易所
可。買方價內若覺得「扣掉手續費+稅後」不划算,可經由券商申請放棄履約(交易所會在結算流程產生買方價內名冊,買方得申請放棄)。台灣期貨交易所
Q:當沖額度為什麼 13:15 就結束?
這是多數券商的風控時點,避免你誤留倉進結算;不是交易所硬性規定,實際作業以你使用的券商公告為準。WINSMART聰明贏康和期貨徐珮瑗
這是多數券商的風控時點,避免你誤留倉進結算;不是交易所硬性規定,實際作業以你使用的券商公告為準。WINSMART聰明贏康和期貨徐珮瑗
💡小提醒(避免踩雷)
- 到期日若打算「放到結算」,務必先判斷是否可能轉為價內,別在 13:30 前才發現要付稅。
- 想精準掌握「結算價」的形成,記住公式:13:00(不含)–13:25(含)的加權指數 + 最後一筆收盤指數,共 301 筆的簡單平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