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作者介紹馬伯庸 暢銷作家。
|
《長安的荔枝》用唐朝的詩意與殘酷,問了一個現代人同樣無法逃避的問題:我們所追逐的『寵愛』與『價值』,究竟付出了誰的代價?
一顆荔枝,從嶺南啟程,越過千山萬水、翻山越嶺,只為抵達長安,在萬千宮人之前,供楊貴妃笑納。你以為這是一場浪漫的宮廷寵愛,卻不知,那一騎紅塵背後,是無數人馬疲於奔命,是一個時代對權力、忠誠與制度的無聲控訴。
《長安的荔枝》不是一段關於水果的風雅趣事,而是一場低語的史詩。小說以一位平凡小吏「李善德」的視角,帶我們從帝國邊陲走進權力核心。他並非英雄,卻是那個時代千萬無名者的縮影。當歷史的浪潮席捲而來,他只能選擇:是順勢漂流,還是逆流而上?
讀這本書時,我不斷問自己:我們是否也曾為了一個「看似值得」的目標,不計代價地奔走?而那個目標,是我們真心想要的,還是別人期待我們想要的?
🌟【書中金句&詮釋】
明白八個人生道理
►流程那種東西,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。
思考:「規則」本質是權力工具,執行者越底層越依賴流程,決策者越高層越操控規則。
職場啟示:基層要學會用流程保護自己。
►我原本以為,把荔枝平安送達到京城,從此仕途無量,哪料想,越是接近成功,朋友就越少。
思考:職場晉升是零和博弈,利益越大的賽道,競爭者月會暗中設阻。
職場啟示:關鍵項目少炫耀階段性解果;主動分小利給潛在威脅者;重要決策者只直接利益相關方溝通。
►無心與物競,應隼莫相猜。
思考:過度關心競爭對手,反而會陷入被動消耗。
職場啟示:專注自身價值;把對手當"工具人";學習其方法論,但絕不複製路徑。
►無心與物和光同塵,好處均沾,花花轎子眾人抬。
思考:過度關注競爭對手,反而會陷入被動消耗。
職場啟示:在分享成果時,功勞歸團隊:多虧主管在方向上的把關,以及同事在數據上的全力支持,才能順利完成;面對問題時,勇於承擔但不孤軍奮戰:調整與核對流程皆依主管指示執行,確保每一步都有依據;在非正式場合如飯局中,也會主動提及那些低調卻關鍵的「隱形貢獻者」,讓團隊的努力被看見與肯定。
►他必須努力證明,自己有無可替代價值。
思考:職場安全感不來自資歷,而來自"非對稱優勢"。
職場啟示:找到"人無我有"的切入點;用"標準思維"提升價值;定期向主管會報"不可替代性"成果。
►就算失敗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。
思考:結果導向思維比"努力人設"更重要。
職場啟示:接任務時,先清楚成功標準是什麼?及時會報進度偏差;失敗時提交"差距分析報告,而非藉口。
►跳湖旋舞的要訣,不是隨樂班而動,而是旋出自己的節奏。
思考:盲目跟風內卷只會被淘汰。
職場啟示:在標準化工作中加入一些創新,拒絕低效加班,用效率工具搶出差異化時間。
►此事起於貴妃一句無心感嘆,終于貴妃的一聲輕笑。
思考:主管的需求本質是情緒價值,而非事實價值。
職場啟示:接到模糊任務時,反問解決什麼痛點?匯報時,先給情緒價值;用"小成本拍馬屁"刷存在感。
📚【核心內容摘要|三大觀察角度】
- 權力的視角下,小人物沒有選擇權
李善德雖是小吏,但一紙命令就讓他背負任務、生死難測。他的忠誠,從來不是基於信仰,而是無處可逃。
- 制度的機器裡,人的價值可以被任意定義
送荔枝看似無害,卻牽動物資、兵力與官場的權衡。制度下的「效率」,其實壓得每個人喘不過氣。
- 「成全他人」的代價,有時換不來一句感謝
最終,荔枝送到了,但改變的不是命運,而是李善德對「活著」的認知。他終於明白,能夠為自己選擇方向的人,才是真正自由的人。
✍️【我的啟發與反思】
讀完《長安的荔枝》,我忍不住反問自己:我們每天拼命努力,是為了什麼?小說裡的李善德,為了一道來自上意的「送荔枝任務」,千里奔波,不敢懈怠。但他真正在乎這顆荔枝的價值嗎?還是他,只是不敢說不?
這讓我想起現代人的日常:為了上司一句話、為了別人的期待、為了那些「不得不做」的目標,我們一樣奔走,一樣焦慮,卻少有時間停下來問:「這是我真心想做的嗎?」荔枝成了權力的象徵,也是壓在每個小人物肩上的負重。
這本小說讓我明白,所謂的成功與成就,若只是建立在「取悅他人」之上,終究會讓自己迷失方向。真正的選擇,是在理解自己之後,有勇氣說「我不願意」。從此之後,我想學著不再盲從,願意為自己的價值奔走,而不是只為一場別人的掌聲。
✅ 推薦給誰讀?
👤 職場倦怠、被期待壓得喘不過氣的你
📖 喜歡歷史小說但不愛枯燥說教的你
🧭 正在尋找方向、渴望自我覺醒的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