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常裡的消費疑問
不知道你在買東西的時候,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:明明是同樣的商品,卻有人買得便宜,有人卻花得更貴?這不是幻覺,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經濟學現象——價格歧視。
今天,我們就跟著「小兔」去一趟土撥鼠山谷,看看她如何在旅途中,親身體驗到價格歧視的威力。
🐇 小兔的旅遊故事:被差別對待的價格
期盼已久的小長假,小兔子興奮地踏上旅程。
但才剛下飛機,搭車時她就傻眼了——為什麼同樣的車票,本地人只要一半價?
到了景區,更離譜:門票對外地遊客的售價是本地人的三倍!
但才剛下飛機,搭車時她就傻眼了——為什麼同樣的車票,本地人只要一半價?
到了景區,更離譜:門票對外地遊客的售價是本地人的三倍!
小兔回到便宜預訂的旅店,滿心疑惑:旅遊不是促進當地經濟嗎?為什麼要對自己收更高的價格?
📖 價格歧視:其實你每天都遇到
小兔遇到的,就是價格歧視(Price Discrimination)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商品相同的情況下,商家針對不同顧客,收取不同的價格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商品相同的情況下,商家針對不同顧客,收取不同的價格。
- 看起來好說話、沒殺價習慣的人 → 價格更高
- 兇神惡煞、會砍價的人 → 價格更低
不只如此,大數據殺熟更讓價格歧視無所不在:
- 如果你用最新款手機、經常瀏覽高價商品 → 系統認定你「價格不敏感」,會推給你更貴的選項。
- 如果你用的是舊手機,常搜尋優惠、比價 → 你會被歸類為「價格敏感」,更容易拿到折扣。
💡 價格歧視=壞事嗎?
其實不一定。
古代有位秀才開辦學堂時,為了讓窮孩子也能上學,就在門口貼出告示:
「五米面也可,無雞鴨也可,無魚肉也可,無銀錢也可。」
窮人能用糧食抵學費,富人則付銀錢。這也是一種價格歧視,但卻成為更多孩子翻轉命運的契機。
古代有位秀才開辦學堂時,為了讓窮孩子也能上學,就在門口貼出告示:
「五米面也可,無雞鴨也可,無魚肉也可,無銀錢也可。」
窮人能用糧食抵學費,富人則付銀錢。這也是一種價格歧視,但卻成為更多孩子翻轉命運的契機。
在現代生活裡,我們也常看到「善意的價格歧視」:
- 軍人購票優惠
- 1.2公尺以下小朋友免票
- 第二件半價活動
🛡️ 如何面對價格歧視?
價格歧視不是天生的壞事,它是一種商業策略。
關鍵在於:
關鍵在於:
- 了解規則 → 不當「被宰的肥羊」。
- 善用優惠 → 發揮「價格敏感人群」的優勢。
- 保持警覺 → 避免被大數據「殺熟」。
只要我們多一點警覺與知識,就能在消費時少吃虧,甚至反過來讓價格歧視對自己有利。
✅ 小提醒
下次當你發現同樣的商品,別人比你更便宜時,不妨先別生氣。
問問自己:這是陷阱,還是機會?
因為,真正的消費高手,不是花最少,而是花得最聰明。
問問自己:這是陷阱,還是機會?
因為,真正的消費高手,不是花最少,而是花得最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