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闆怎麼用:何時用 9、何時該用「整數價」建立信任
逛超市時你是否也發現:超多標價都「差一點點」——1999、69、9.9。這不是巧合,而是名叫「左位數效應」的心理遊戲。大腦在看到價格的第一瞬間,會先讀最左邊的數字,所以 1999 更像「19xx」,而不是「20xx」。這種微小落差,卻能放大成「划算感」。
有次,桃子的老爸悄悄買了 VR 眼鏡,沉迷到逢人就炫耀;老媽一查價格:1999 元。她冷笑一下,直接用同一筆私房錢下單一堆東西,讓老爸閉嘴也閉不了錢包。為什麼 1999 會讓人覺得更便宜?實驗示例也觀察到類似現象:價格從 89 美分降到 71,美賣量上升有限;但再從 71 降到「69」,只差 2 美分,反應卻明顯跳升。關鍵就在於左位數跨檔的那一刻,視覺與心理被「19 vs 20、6x vs 7x」這種門檻感騙過去了。
現實中,商家會把小數點後的字體縮小、把「$19.99」做得更好看,進一步強化這種錯覺;有些甚至用不同檔位讓你以為「多買更划算」或「小幅加價=高級感」。但古人也早懂這套:戰國「朝三暮四」的獼猴故事,本質就是調整「我們先看到的數字」,換來完全不同的情緒。
所以,買東西時別只「掃一眼」價格,要比的是整體性價比;賣東西時也別濫用話術,對得起顧客與品牌。看懂左位數效應,不是要你斤斤計較,而是讓你在每一筆選擇裡更篤定、更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