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什麼「石油即將耗盡」是一場誤會?解讀峰值石油的迷思
一、峰值石油理論的誕生
1956 年,殼牌地質學家哈伯特提出「石油產量如同鐘形曲線」,並預測美國會在 1970 年前後達到頂峰。果不其然,美國石油產量在 1971 年見頂後一路下滑,似乎證明了理論的正確性。
二、全球能源危機與迷思
1970 年代,石油價格因中東戰爭與產油國壟斷而暴漲,「石油將枯竭」的恐懼席捲全球。這讓峰值理論一度成為能源政策的核心假設。
然而,這背後卻存在兩大問題:
然而,這背後卻存在兩大問題:
- 國家石油公司數據不透明 —— 石油儲量往往是「國家機密」,甚至被政治操控。
- 新技術不斷突破 —— 頁岩油、深海油田、非常規資源讓石油供應遠比預期更有彈性。
三、理論被挑戰:美國的逆轉
1970 年後,美國石油產量一路下滑,最低甚至跌到每日 400 萬桶。但 2010 年後,頁岩油革命帶來奇蹟,產量回升至 1,000 萬桶以上,再次改寫了「峰值已至」的預言。
四、真正的「高峰」是什麼?
今天的爭論已經從「峰值產量」轉向「峰值需求」。
隨著再生能源崛起、電動車普及、減碳壓力增加,全球擔心的已不是石油會不會用完,而是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何時會達到頂點。
隨著再生能源崛起、電動車普及、減碳壓力增加,全球擔心的已不是石油會不會用完,而是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何時會達到頂點。
五、結語:迷思與啟示
峰值石油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殘酷事實:能源並非取之不盡。
但它同時提醒我們,人類的創造力與市場的調整機制,往往比危機來得更快。真正需要思考的,不是「石油什麼時候抽乾」,而是「我們該如何面對能源轉型的下一步」。
但它同時提醒我們,人類的創造力與市場的調整機制,往往比危機來得更快。真正需要思考的,不是「石油什麼時候抽乾」,而是「我們該如何面對能源轉型的下一步」。